公文时效:有效
365bet开户平台
关于印发《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年末
调整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昭仁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年末调整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365bet开户平台
2017年12月26日
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年末调整方案
一、编制依据
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8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加大脱贫攻坚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陕办字〔2015〕23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84号)、省财政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17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陕财办农〔2017〕17号)、咸阳市财政局、咸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咸财农业〔2016〕18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
(一)总体思路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总体要求,针对目前涉农资金种类繁多、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等问题,按照“多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出口放水”,整合资金搭建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的思路,以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以重点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脱贫攻坚重点项目为依托,通过整合各涉农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资金,支持涉农重点项目建设,为我县早日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涉农资金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制定涉农资金整合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年度建设计划和项目库。二是坚持多渠道整合、统筹使用原则。涉农资金整合方式分为跨部门同类资金整合与部门内资金整合两种,对各部门用途相同、性质相近、内容相似、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原则上预算规模不减,但要按照用途、性质等统一政策进行清理归并,通过规划整合、板块整合、区域整合、项目整合等方式,汇集为财政涉农资金一个盘子,做大做强涉农项目资金的整体规模,集中重点支持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原则。以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为重点,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遵循总量逐步增加、存量优化结构、增量保证重点的原则,实行集中投入,发挥涉农专项资金的规模效应。四是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原则。结合财政状况和年度确定的涉农项目建设规模,以及涉农项目每年需支付的政府购买服务费用,确定年度资金需求额度,实行总量控制,量力而行。五是坚持创新机制、提高效益原则。积极探索财政投入方式方法,通过“三变”改革、建立政府融资担保基金、股权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新模式,撬动金融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聚集各方面资金,持续提高农村基本运转、公共服务和各项事业发展保障能力。
三、整合项目实施区域和布局
(一)整合项目实施区域
2017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主要支持全县97个贫困村,确保剩余的4269户13393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二)主要产业布局
一是优化提升苹果产业。按照“提质增效、示范带动、品牌引领”的思路,以生态化、绿色化、无公害为方向,优化品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长武苹果·红动中国”、绿色果品品牌,打造渭北绿色果品基地。结合实施现代果业项目,加大贫困户新园建设支持力度。同时,引导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切实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2017年,全县苹果产业总面积将稳定到29万亩,产量3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贫困户果农人均果业纯收入将达到3500元以上。二是发展壮大杂果产业。立足我县土地资源条件,大力培育以核桃为主的杂果经济林,打造贫困群众产业增收的第二增长点,做大做强杂果经济产业,支持农民增收。整合项目资金,将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纳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范围,支持贫困村发展核桃、红枣、柿子、葡萄、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和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干杂果经济林和木本油料示范基地。在示范点上全方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年内实现产值6000万元。三是光伏产业扶贫:打出光伏扶贫组合拳,加快光伏产业大发展。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扶贫到户光伏发电项目,帮扶贫困户建设光伏扶贫工程,助力贫困户又好又快脱贫。利用贫困户住宅、稳固的养殖场建筑屋顶和院内空闲土地,建设户用光伏发电系统。选择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或与设施农业相结合,统筹规划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创新光伏产业互补发展模式,引入光伏农业理念,强化光伏与养殖、光伏与种植、光伏与土地流转、光伏与城镇发展、光伏与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采取“产业建在消纳地,收益流向贫困户”的方式,政府帮建,一次投资,长期收益,产业双赢,助力脱贫。四是发展养殖。在巨家、亭口、枣园、洪家等镇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依托黑萨牧业、绿资公司、庵里鸿泰等规模养殖企业优质种源、技术力量和市场渠道,通过引进黑萨牧业优良萨福克、杜泊种羊作父本,利用国内湖羊作母本,生产“萨湖一代”和“杜湖一代”商品羊,力争全县养羊存栏20000只,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扩大獭兔养殖产业规模。力争贫困户新增獭兔存栏6万只,扶持带动600户贫困户发展獭兔养殖产业增收。大力发展蛋鸡、肉鸡养殖产业,力争贫困户肉鸡存栏新增7万只,扶持带动1000户贫困户发展蛋鸡、肉鸡养殖产业增收。五是发展设施蔬菜:依托丁家镇张代河、相公镇胡家河、枣园镇张家沟、亭口镇川丰等设施蔬菜园区,在河滩地区贫困村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六是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康鲜菌业合作社,围绕丁家镇胡同村、直古村、洪家镇马寨村等村发展食用菌种植,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三)基础设施布局
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解决村级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2017年,在97个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贫困村水、电、路、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四)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布局
按照“教育脱贫断穷根,家家要有明白人”的工作思路,通过教育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在全面落实普及惠民性政策的基础上,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子女扶贫资助为重点,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倾斜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为主要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
实施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县医院肿瘤急诊急救、重症医学、儿科、妇产科、老年康复科、精神卫生科等专科建设档次,打造县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县域内龙头作用;加快中医院迁改和标准化妇幼院建设进度,力争今年投入使用。
四、建设内容
(一)产业发展建设内容
1、苹果产业。投入整合资金1000万元,新建果园2500亩,无偿为贫困户提供果树苗木10万株,发放黑地膜60万平方米,发放生物有机肥150吨。加大贫困户老园改造力度。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对贫困户老果园逐户改造,完成树形改造2000亩,间伐500亩。加大新优技术推广力度。为贫困户发放补贴果园机械400台,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新优技术5000亩,推广无公害新优技术2000亩,推广果园种草5000亩。
2、杂果、经济林及林下产业。投入整合资金122万元,年内栽植核桃、油用牡丹、花椒、中药材等杂果经济林,加强示范点建设,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3、光伏发电。投入整合资金2396.7万元,在全县各贫困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其中为65个幸福院572户978人每人1千瓦,安装978千瓦;为枣园镇128户460名贫困户建设村级地面式光伏扶贫电站,每户3千瓦,安装384千瓦,计划建设在西河村,与全镇居住在8个幸福院的88户特困户157名特困群众的光伏扶贫项目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发电收益,幸福院特困户按人分红,一般贫困户按户分红;为2017年拟脱贫村投入资金774万元,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4、种植养殖产业。投入整合资金4695.7万元,扶持贫困户通过种植养殖产业增收。扶持巨家镇四合、马家、赤峪、强村,亭口镇冢丰,洪家镇庵里,枣园镇牛王、河川口等村建成肉羊养殖专业村,带动周边贫困户分散养羊。依托洪家镇西坡村,相公镇新兴堡村、龙头村獭兔养殖场,扩大獭兔养殖产业规模。力争贫困户新增獭兔存栏6万只,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獭兔养殖产业增收。大力发展蛋鸡、肉鸡养殖产业,力争贫困户肉鸡存栏新增7万只,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蛋鸡、肉鸡养殖产业增收;依托丁家镇张代河、相公镇胡家河、枣园镇张家沟、亭口镇川丰等设施蔬菜园区,在河滩地区贫困村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扶持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带动增收脱贫。依托康鲜菌业合作社,围绕丁家镇胡同村、直古村等村发展食用菌种植。
5、贫困户小额信贷贴息及风险补偿基金1567万元,支持金融扶贫,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根据金融机构放贷情况,逐步增加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6、农田水利投资79万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贫困村脱贫致富,共同走上小康之道。
(二)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1.贫困村道路建设。投入整合资金3953.9万元,为全县97个贫困村进行通村公路改扩建,使其全部达到村级标准化通村公路。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整合资金1011万元,为亭口、枣园等镇集中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达到饮水安全标准。
3.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投入整合资金627.33万元,改善非搬迁户居住条件。
4.三化一片林建设及重点区域绿化项目。投入整合资金65万元,为枣园镇河川口村、亭口镇二厂村等村建设绿色家园新村,改善贫困村面貌。
5.农村环保工程。投入资金87万元,实施贫困户兰炭清洁煤替代项目。
6.水土保持工程。投入资金477万元,实施磨子河流域治理,在丁家镇、亭口镇等9村新建涝池9座,同时进行宣传培训。
7.移民搬迁项目。投入资金87万元,为174户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补助项目。
8.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7万元,为巨家镇常家村、昭仁街道办大东庄村修建文化广场。
五、资金投入概算
(一)总投入
总投入16205.63万元,其中:中央级资金8274.8万元,省级资金4381.3万元,市级资金1045万元,县级资金2504.53万元。
(二)产业发展投入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包括苹果产业项目,杂果、经济林及林下产业,光伏发电项目,种植养殖产业。共投入资金9860.4万元,其中:中央级4835.9万元,省级资金2646.3万元,市级资金534万元,县级资金1844.2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建设及排水管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三化一片林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环保工程等,共投入资金6345.23万元,其中:中央级3438.9万元,省级资金1735万元,市级资金511万元,县级资金660.33万元。
六、资金统筹整合规模及渠道
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主要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资金,农村饮水安全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林业补助资金,果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农村环保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整合的具体资金分为:
(一)产业发展资金整合
产业发展整合资金9860.4万元,其中:中央级资金4835.9万元,省级资金2646.3万元,市级资金534万元,县级资金1844.2万元。
1.扶贫部门:整合资金6960.1万元,其中:中央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56.9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2万元,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1万元,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56万元,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44.2万元。
2.果业部门:整合资金850万元,其中:中央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800万元,省级果业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
3.林业部门:整合资金122万元,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发展资金77万元,市级核桃等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资金45万元。
4.农牧部门:整合资金849.3万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脱贫引导资金500万元、农业园区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脱贫引导资金20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资金36.3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35万元、畜牧发展专项资金45万元,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项目资金33万元。
5.环保部门:整合省级农村环保资金1000万元。
6.水利部门:整合中央水利发展资金79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整合
基础设施整合资金6345.23万元,其中:中央级资金3438.9万元,省级资金1735万元,市级资金511万元,县级资金660.33万元。
1.扶贫部门:整合资金1995.6万元,其中:中央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31.1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8万元,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9万元、市级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万元、市级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8万元,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6.5万元。
2.发改部门:整合资金1457.3万元,其中:中央级以工代赈资金400万元,农村扶贫公路中央预算内投资438万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基建投资610万元,县级资金9.3万元。
3.财政部门:整合资金625万元,其中:中央级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625万元。
4.住建部门:整合资金627.33万元,其中:中央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422.8万元,县级危房改造资金204.53万元。
5.水利部门:整合资金1488万元,其中:中央水利发展资金12万元,省级农村饮水工程资金890万元、水土保持资金465万元,市级农村饮水工程资金121万元。
6.林业部门:整合资金65万元,其中:省级“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资金20万元,省级重点区域绿化资金45万元。
7.环保部门:整合资金87万元,其中:省级兰炭清洁煤替代资金87万元。
七、财政资金补助标准
(一)产业发展类补助标准
无偿为贫困户提供果树苗木,发放黑地膜和生物有机肥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养一只“萨湖一代”或“杜湖一代”商品肉羊,补助产业扶贫资金500元,每养一只本地绵羊或奶山羊,补助产业扶贫资金200元,每养一只獭兔,补助产业扶贫资金30元,项目村贫困户每养一只鸡,补助产业扶贫资金25元,项目村贫困户每养一头猪,补助产业扶贫资金300元。贫困户每经营一座日光温室大棚菜,补助产业扶贫资金2000元,每经营一座拱棚,补助1000元,贫困户每经营一棚食用菌,补助产业资金2000元。发展高粱等酿酒杂粮种植产业,贫困户每种植1亩高粱,补助200元。贫困户在相公镇青龙山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彭公镇公刘农耕文化产业园、丁家镇十里铺村窑洞文化产业园、枣园镇田家、惠家美丽乡村、亭口镇丝路驿站景区、习仲勋革命旧址红色旅游基地、宇家山、西塬、柴厂、川丰、冢丰美丽乡村、洪家镇长武印象园、昭仁镇浅水塬民俗街、西大吉乡村旅游、东街泰山庙民俗旅游、巨家镇西王村景区每经营一户农家乐或一家农产品作坊、门店,补助5000元,在景区经营摊位、务工或其他从业的,每户补助2000元。
(二)基础设施补类助标准
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解决村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由政府全额出资,进一步改善贫困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2017年,计划在97个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贫困村水、电、路、经济合作组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八、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方案编制阶段(2017年1月1日-2017年3月10日)。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长武县“十三五”农村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库》确定的扶贫项目,组织相关涉农部门按照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扶贫等类别选择各涉农部门2017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的扶贫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筹措、预期效益等,编制涉农部门本年度实施方案,同时,根据部门实施方案制订《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并提交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同时报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第二阶段:项目申报阶段(2017年3月11日-2017年4月30日)。各涉农部门根据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本部门涉农项目实施方案,并及时报上级业务部门备案,同时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沟通联系,对接资金规模,确保资金迅速落地。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5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各涉农部门依据《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及本部门实施方案,组织人员进行项目初步设计、评审、招投标、施工。
第四阶段:方案调整阶段(2017年12月31日前)。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长武县“十三五”农村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库》确定的扶贫项目,根据上级下达各类涉农资金规模进行方案调整。
第五阶段:验收评估阶段(2018年1月1日-2018年2月28日)。县脱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进行检查验收,对建设结果进行整体评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根据上年上级实际下达我县的财政涉农资金数额,考虑上年一次性项目减少因素,由县财政局、扶农办制定《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12月份,根据项目实施和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以前年度安排的扶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连续两年未用完的、不足两年已不能按原用途使用的结余资金,由财政予以收回,重新安排,用于脱贫攻坚,对方案资金规模进行微调。
年终,根据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实际下达情况对方案资金规模做相应调整,作为最终整合数,并报上级相关部门备案。年终方案调整在12月底前完成。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全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政府办、财政、发改、农牧、林业、水利、教育、交运、国土、民政、住建、卫计、科技、文体旅游、扶农、商务、农机中心、果业中心等涉农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组织、协调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局,财政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各项工作。
(二)资金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长武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长政发[2017]7号)和《长武县镇(办)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报账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报账程序,保证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监督检查及审计
县财政、扶农、审计部门要加强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涉农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各镇办、项目实施部门和单位要完善项目公告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度,建立健全项目民主决策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提高资金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各类工程竣工后必须进行审计,无《审计报告》的项目,一律不予报账。
县审计部门要加大审计力度,对各镇办、项目实施主体部门和单位每年最少全面审计一次。各镇办、项目实施部门和单位,要主动接受审计、纪检监察、财政、扶农部门的监督检查,配合搞好审计和监督检查工作。
各镇办、项目实施部门和单位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对违纪违法问题,由相关部门严肃处理。
十、绩效目标
(一)总体绩效目标
2017年,确保全县剩余的4263户13319名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稳步推进,当年计划脱贫退出的18个贫困村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1项稳定增收的产业,所有易地移民搬迁户在迁入地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达到98%以上,驻村帮扶工作满意度达到95%以上,2018年实现贫困县退出目标。
(二)产业发展类项目绩效目标
1.苹果产业:优化提升苹果产业,按照“瞄准建档立卡户,产业帮扶变穷貌;两果劳务为主导,区域特色出新招”的思路,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种资源,分析剩余1万多名贫困人口的不同致贫原因,因贫施策,一户一法,形成有针对性的帮扶规划,对每一户贫困户都要找准增收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要彻底改变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和环境面貌。围绕我县基本成熟的“3+N”产业脱贫格局抓好落实。即:已经形成产业化运营的苹果、核桃和劳务输出3个大的主导产业和“N”个区域特色脱贫产业。把苹果、核桃和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强化营销管理,发挥脱贫攻坚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光伏、蔬菜、肉驴、肉羊、生猪、獭兔、蛋鸡和乡村旅游等若干个区域特色脱贫产业,为贫困户探索更多的增收渠道。
加大贫困户新果园建设支持力度,全县新建果园2500亩,老果园逐户改造,完成树形改造2000亩,间伐500亩。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新优技术5000亩,推广无公害新优技术2000亩,推广果园种草5000亩。同时,引导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切实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2017年,全县苹果产业总面积将稳定到29万亩,产量3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贫困户果农人均果业纯收入将达到3500元以上。
2.杂果、经济林及林下产业:发展壮大杂果产业,立足我县土地资源条件,大力培育以核桃为主的杂果经济林,打造贫困群众产业增收的第二增长点,做大做强杂果经济产业,支持农民增收。支持贫困村发展核桃、红枣、柿子、葡萄、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和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干杂果经济林和木本油料示范基地。栽植核桃及油用牡丹等,加强杂果经济林管理,加强示范点建设,培育核桃示范点,油用牡丹示范点,花椒示范点,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在示范点上全方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年内实现产值6000万元。
3.光伏产业:加快光伏发电产业大发展。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扶贫到户光伏发电项目,帮扶贫困户建设光伏扶贫工程,助力贫困户又好又快脱贫。
4.养殖产业:构筑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羊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县养羊存栏20000只,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扩大獭兔养殖产业规模,力争贫困户新增獭兔存栏6万只,扶持带动600户贫困户发展獭兔养殖产业增收。依托红星林场、南宫、汤渠养鸡场等龙头企业,力争贫困户肉鸡存栏新增7万只,扶持带动1000户贫困户发展蛋鸡、肉鸡养殖产业增收。
5.种植业:在河滩地区贫困村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扶持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带动增收脱贫。依托康鲜菌业合作社,力争贫困户经营菌棚超过500棚,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6.就业扶贫:解决易地移民搬迁对象产业、就业问题,逐户逐人落实创业、就业帮扶措施,做到用工信息、爱心岗位、公共服务岗位及时快速跟进,确保搬迁户搬得来、稳得住、能脱贫。计划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
(三)基础设施类项目绩效目标
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解决村级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2017年,在97个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贫困村水、电、路、卫生室、经济合作组织达到标准。
(四)其他类项目绩效目标
按照“教育脱贫断穷根,家家要有明白人”的工作思路,通过教育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在全面落实普及惠民性政策的基础上,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子女扶贫资助为重点,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倾斜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为主要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
充分发挥县脱贫群众培训学校作用,开设扶贫特色产业培训班,开展农业产业化、家政服务、电工、裁剪缝纫等技能培训,最大范围吸纳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每生每年除发放国家助学金2000元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再一次性给予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2014年以前入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按国家规定标准,予以补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附件:
1.长武县2017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年末调整情况明细表;
2.长武县2017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年末调整方案汇总表;
3.长武县2017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年末调整方案明细表。